骨质疏松症
-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
骨质疏松症是指以骨量低下、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、骨强度下降所致的骨脆性增加、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。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主要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。

- 骨质疏松的表现
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,因而被称为“寂静的疾病”或“静悄悄的流行病”。
- 疼痛: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。疼痛通常在翻身时、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,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,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,甚至活动受限。
- 骨折:骨质疏松症患者因骨密度下降,能够承受的外力变弱,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会发生骨折。
- 脊柱变形严重: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,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。
三、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补充钙剂
-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普遍存在钙与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。联合补充钙与维生素D可以增加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,降低髋部骨折风险。老年骨质疏松每日摄入元素钙的总量为1000~1200mg,最多不超过2000mg。钙剂选择需要考虑钙元素含量、安全性、有效性和依从性。

- 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症的患者禁用钙剂。
- 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内生维生素D的形成,进而促进肠道内的钙吸收。

四、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预防跌倒
- 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,对有风险的患者应提供改善平衡和/或包含综合运动方案的干预措施。
-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预防跌倒的措施有:规律锻炼、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子、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、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、定期进行防跌倒评估和遵医嘱用药等。
五、如何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运动干预
- 推荐遵循个体化(运动方式、频率、时间及强度)、量力而行、循序渐进的原则,有规律地进行一些中、低强度的多元化运动,以维持现有功能的适度提高为目的。
- 建议每次有效运动时间为60 min及以上,每周至少2~3次。在运动前,应综合评估自身健康状况,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和强度,如阻力训练、散步、快步走、太极、慢跑、骑行等运动,并适当降低运动强度。
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合并下肢骨关节炎,不建议进行下蹲、登楼梯、爬山等运动,避免弯腰、扭腰等过度运动。

